郎咸平:我们喝的真的叫葡萄酒吗

2016-1-21 09:19| 发布者: 强天鹏| 查看: 2026| 评论: 0

1994年在国家试图与国际接轨,出台与国际标准相当的葡萄酒行业国家标准后,轻工部很贴心地“考虑到参差不齐的中国红酒各生产商之综合条件”,反应迅速地出台了另一个行业标准。这个标准如何?只需一点就足以见其水平:允许半汁葡萄酒的存在。什么是半汁葡萄酒?可在葡萄汁中随意加酒精、加水以及很多其他稀奇古怪的东西,那还是可以合法地被称为葡萄酒的。

“行标”一出,“国标”立即沦为“推荐标”。推荐?就是随便,想执行就执行不想执行算了,只要到达“行标”我们就不会找你麻烦了。

当时什么状况呢?葡萄酒这个行业在中国刚刚起步,消费者们大多没喝过也不知道葡萄酒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东西,而且兴致勃勃。中国葡萄酒消费在1994年至2000年增长达61.8%(世界葡萄酒产量只增长了6.5%左右)。面对这么一群热血沸腾又无知幼稚的消费者,谁愿意袖手旁观?葡萄酒厂从1994年的130多家猛增到2002年的600多家,大多数投入了“行标”的怀抱。于是乎中国葡萄酒市场一片混乱,乌烟瘴气。

2002年一则新闻震惊市场《业内人士惊曝葡萄酒业内情:80%是“洋垃圾”》:“市场上30元以下的酒,70%以上都是勾兑的;60元以下的酒,40%都有问题;200元以下的酒,平均50%也有问题。不客气地说,哪个企业敢站出来说自己的酒没有勾兑过,我可以和他叫板。”

“其实真正的干红是没有任何添加物的,而现在市场上的很多干红都有添加物,因为国外的很多‘洋垃圾’进来后,必须要用这些物质去勾兑。夏天一到,港口会有很多大塑料罐装的进口原酒,这些国外的‘洋垃圾’进入中国组装,然后让中国的消费者喝。”

这则新闻像炸弹一样把葡萄酒市场炸开了锅,引得国内大牌纷纷出面反驳(这是中国酒企第一次那么团结!还有第二次,请看下文),酒协也义正词严地声明。可讽刺的是,很少有企业敢直截了当地否认自己有如此行为,大多顾左右而言他。某名牌宣称“国家质监总局每年都要对红酒进行抽检评比,大企业的优质率都在90%以上。”用的是什么标准?——行标吧。

那是2002年的新闻了,如今呢?

仍时不时有假酒新闻、受害受骗消费者出现,连央视都有相关报道。许多人是这么评价大牌如长城、张裕的“其葡萄酒还是相对高质量的”,前提是“相对其他诸多国产还在以葡萄汁加水来造葡萄酒而言”;各种假酒劣酒新闻仍频频见诸报端。

中国名牌酒企总是不断宣称自己的酒为“年份酒”,为好酒,试图抬高形象卖出个好价钱。其实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宣称,就犯了两大致命错误。

首先是对年份的错误宣传。其实酒的年份不是越久越好,单靠酒的年份无法说明酒的好坏。

第二是说谎。前面把“年份酒”宣传成那么一个好东西,自家产品没有点“年份”怎么下得了台呢?于是瞎编年份。

2005年时嘉裕长城葡萄酒被曝年份作假,公司总经理苏诚最后不得不在媒体公开承认:公司产品确实存在虚标年份问题,但这种不规范操作是目前葡萄酒行业内的“惯例”。而情况也确实如此,当时各大品牌,如长城、丰收、威龙等均有自己的“年份酒”,其中“92年份”价格都要比其他年份酒或普通葡萄酒高出很多。

可是实际上我国从1996年以后才开始大规模出产干红葡萄酒,1992年时国内种植的葡萄产量及葡萄酒产量都非常稀少,只有数十吨,哪来成群结队的“92年份”“94年份”酒呢?再如前文所说,不是所有酒都放得的,最好的那些才可以,在法国也要AOC的才有存贮价值。在1992—1996年中国,试问哪个厂家有那样的酿酒水平?

作为葡萄酒领军企业的中粮集团,在那时也被“波及”。被问及其华夏长城干红92年份酒是否真用1992年的葡萄时,红酒部有关负责人却答非所问,转而进行“红酒知识普及”:1992年是葡萄生长和收获的好年份,口感特别好,因此价格就高。好笑的是,该人士始终没有正面回答其92年份酒是否真用1992年葡萄,还敢说“是按国家标准生产的”,且同时强调目前还没有年份酒的标准。

不仅如此,过了两年,情况仍不见改观。2007年底,王海公司告张裕卡斯特酒庄年份有假。情况同从前类似:张裕卡斯特酒庄注册成立时间在2001年9月3日,但在市场上居然出现了张裕卡斯特酒庄生产的1995年、1999年的年份酒。经过3个多小时的审理,法庭没有当庭判决。

有葡萄酒爱好者特地带了国内某名牌“年份酒”与法国酿酒师一起试酒,结果实在不难预料:颜色很浅,单宁鲜明(新酒的特点);以其质量存10年以上是妄想;按其宣称的在“法国橡木桶发酵”,保守计算其售价是大亏本。

2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2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