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性”想到无损检测新技术应用

热度 14已有 1621 次阅读2010-10-15 19:24 |

        曾经阅读过一个有关“手性”的资料,颇有感触,又联想到无损检测新技术应用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从而写下这篇博客。

        什么是手性?所谓“手性”,是有机化学分子的异构现象。两种分子的原子组份完全相同,其物理、化学性质,例如外观、颜色、熔点、沸点、溶解度等,也完全一样,但却不是同一种分子。差异在于两种分子结构不能重合,就像我们的左手和右手一样。

        你的左手和右手看起来似乎一模一样,但它们的结构却是不同的。因为无论你怎样放,它们在空间上无法重合。如果你把你的左手放在镜子前面,会发现你的右手与你的左手的镜中像是可以重合的,也就是说你的右手结构与你的左手的镜中像结构完全一样,反之亦然。这种结构就叫做手性结构。

        不了解手性结构使人类吃过大亏!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联邦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发生过海豹婴儿事件。 很多孕妇生出的婴儿没有胳膊没有腿,模样非常恐怖。仅仅4年时间诞生了1.2万多名畸形的海豹婴儿

        调查发现罪魁祸首是一种反应停的药物。大家知道,妇女怀孕早期大都会发生妊娠反应,恶心、呕吐、周身无力,严重的需要住院治疗。当时研制了一种能控制妊娠反应的药,就是这个反应停,正式名称叫酞胺哌啶酮。该药一问世,就深受孕妇们的欢迎,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药。结果是,在怀孕38周期间服用过反应停的孕妇生下大量海豹婴儿

        一种不安全的药物怎么会允许上市呢?不是要进行药物试验吗?进一步调查发现,该药物进行过大鼠实验,并未发现致畸,但在人类服用后却催生出噩梦,这是不可思议的事。

        一直沿用的试验方法怎么会失灵呢?原因是酞胺哌啶酮有两种手性分子结构,其中一种有药用活性,且不会产生致畸作用。而另一种则会导致胎儿在发育时畸形。当时药学家对手性异构一无所知,大鼠实验时恰好使用的是没有致畸作用的那一种结构,导致酞胺哌啶酮进入市场,造成了如此惨烈的灾难。

        由此想到,对一些新的东西,如果理解不深,研究不透彻,未完全掌握,其应用推广是不是应该更慎重一些?

        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各种无损检测新技术新方法越来越多。推广应用这些技术当然是好事,但有一个“学习-消化-试验-小范围应用-验证-大范围推广”的过程,当然也有“研究-改进-创新”的可能性。这里提请注意的是应该避免在没有掌握特性以前就盲目应用,甚至写成标准在整个行业推广应用。

        有些无损检测新技术有些很好的功能,但好功能也可能有不利的方面,如果不了解就贸然应用,会给检测带来问题。例如,先进的相控阵技术有一种“聚焦”功能,能把声束汇聚成很小的截面。焦点附近的能量高,分辨力高,灵敏度也高。但这个提高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焦点以外大范围区域的声束扩散加剧,分辨力和灵敏度大幅度下降,所以该功能虽好,却是不能乱用的。

        有的无损检测技术的过程影响因素和工艺参变量未搞清楚,例如磁记忆技术。磁信号影响因素甚多,不仅与应力、结构、材料特性等很多因素有关,在加载过程中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阶段表现也不相同。作为现代技术,总希望找到一个数学公式描述其基本过程,但这个公式好像还没有出现。此外,一些与磁记忆检测工艺有关的参数,如检测时机、扫查路径、覆盖范围、评定规则等如何确定?检测可靠性也有待评估。总之,该技术离推广应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的无损检测方法的机理似乎难以理解,例如声发射检测储罐底板腐蚀。如果不发生泄漏,仅仅是局部腐蚀减薄,声信号从何而来?这个问题没有人说,据说国外某公司有答案,但属于秘诀,如果想知道得付一个大价钱!但到底灵不灵,只有天知道。这不是现代科技,倒有点像祖传秘方!现代科学技术对原理是不保密的(保密内容或专利是技术细节),并且公布的方法应该是可验证的。如果要推广此项技术,就应该把机理说清楚,并提供试验或工程应用案例验证其可靠性。

        总之,对每一种无损检测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都应该先研究,理解,熟悉,掌握,然后再推广应用,这样才不会在无损检测领域出现类似不了解“手性”而发生的“海豹婴儿”的事件。


路过

雷人
4

握手
9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3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xcb526 2011-3-5 21:21
  
回复 学无止境 2011-6-14 10:21
学习了~~~~~~
回复 独钓长江雪 2012-5-10 13:54
关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掌握,学习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