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路明教授的另一重大成果

[复制链接]
查看5187 | 回复0 | 2011-11-15 21: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到有关李路明教授在无损检测以外领域取得重大成果的报道,特转录如下:

       李路明与脑起搏器的不解之缘

       李路明,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人机环工程研究所所长 学术兼职 (1)载人航天发展战略和预先研究航天医学专家组成员 (2)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专家 (3)中国宇航学会航天医学工程与空间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学会副主任委员 (4)中国无损检测学会副理事长 (5)“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编委 (6)中国宇航学会质量与可靠性委员会委员 (8)国际磁无损评价联盟中国代表委员 (9)国际系列学术会议ISEM国际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无损检测新技术新方法、人机与环境工程、医疗仪器。

       话语流利,行动自如,走起路来健步如飞……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埋在陈先生头皮下稍稍突起的电极,不是亲眼看到起搏器电源关闭后他无法控制的震颤,真的很难相信,此刻站在我们面前的陈先生就是一位严重的帕金森病患者。2011年4月12日,在天坛医院脑神经外科诊疗室里,来自四川69岁的陈先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从2007年3月被确诊得了帕金森病之后,一直痛苦不堪。
  但从2009年11月装上了国产脑起搏器后,他的人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他的双手不再不停地抖动,他的迈步不再艰难,他的日常生活不需要家人照顾,他的精神不再抑郁,他的整个家庭重新喜笑颜开,充满了欢声笑语……
  陈先生还只是接受新型国产脑起搏器测试的三十八位患者之一。真正创造了这一奇迹,给予这些中国帕金森病患者一个健康新人生的,是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人机环境研究所所长李路明教授和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
  李路明,我国载人航天发展战略和预先研究航天医学专家组成员,中国宇航学会航天医学工程与空间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学会副主任委员,他的科研工作长期以来一直围绕着航天医学工程技术。如何让前沿科技真正地服务于民,如何选择更具社会价值和意义的科研方向,李路明带着一名科研工作者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一直有深刻而长远的思考。
  “那还是在2000年,我参加了清华大学组织的与北京市天坛医院探讨交叉学科合作和研究的学术交流,临床的专家谈到脑起搏器的国产化问题,”李路明说,“我有一个情节,那就是一直想做医疗方面的研究,觉得对社会的贡献更直接。作为科研工作者,最幸福的是你做的事情真的能够帮助患者,为老百姓的美好生活造福。”正是这一想法,让李路明与脑起搏器结下了不解之缘。
  脑起搏器在医学上被称为“脑深部电刺激器”,是植入式神经刺激器的一种。其工作机理是把刺激电极植入大脑的特定部位,通过慢性电刺激达到治疗效果。它不损伤脑组织,这是一种可逆的神经调节方法。诞生至今,它已经帮助数以十万计的帕金森病、癫痫、抑郁等患者重归健康生活,被誉为20世纪末“神经外科医疗器械的大飞机。”
  “脑起搏器1999年首次应用于我国临床,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市场上这类产品全部被国外的公司垄断,价格一般都在十几万元,而且几年之后一旦电池耗尽还需要重新更换,我国近200多万帕金森病患者中,绝大多数很难承受这样高昂的费用。”李路明说,“从2000年开始,我们做了将近3年的基础研究,探讨如何研制出适合国情的植入式神经刺激器。2003年,我们正式组建了由电子、信息、软件、材料、制造等领域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完成了脑起搏器的研制、动物试验、注册检验和临床试验。现在这一工作在得到国家科技部支持基础上,也纳入了国家创新体系,正在和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共同建立工程实验室。希望通过产学研医的共同努力,推动国产脑起搏器的产业化发展。”
  很长一段时间,我经常三点钟醒来,反复像放电影一样推演每一个环节,想到起搏器在病人的身体里,一旦出了问题就都不是小事
  2009年12月24日,第一例帕金森病患者在术后接受脑起搏器开机测试。那天对于李路明来说非同一般。他说,当看到患者在脑起搏器的作用下,病人的双手停止了颤动的那一刻,他的眼里不禁涌出了泪水。十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开花结果,回忆起那一刻,他依然百感交集。至今,北京天坛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已经成功完成了38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人体临床试验。
  作为国产脑起搏器临床试验的负责人,脑起搏器动物试验、临床试验的见证者,我国著名的脑外科专家张建国教授说:“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动物试验还是临床试验都证明,国产的脑起搏器足以与国外的产品相媲美。”他对此感到由衷的高兴。
  而对李路明和他的研究团队来说,成功的背后充满了无数的艰辛,经历了太多的反复和曲折。
  单是植入的电极系统一项,负责实验的姜长青博士前前后后就改进了30多次,这其中的辛苦和压力不止他自己知道,导师李路明也是感同身受,身为这项研究的总指挥,李路明背负着比别人更多的压力和责任。
  “我们特别强调脑起搏器的可靠性,并为此做了大量技术创新工作,如植入人体脑起搏器的内部软件是可以无线更新的,这就大大提高了软件的可靠性,能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李路明也深深地感谢和他一起奋斗的团队、临床合作伙伴:“脑起搏器从工程角度讲是信息、材料、制造等多个学科交叉集成的结晶,集成了工程领域的众多高技术成果,不是我一个人能够完成的,我感到最为自豪的是将我的梦想变成了团队每个成员的梦想!脑起搏器同时又是‘医-工’高度结合的产物,必须依靠临床专家精湛手术才能将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转化为对抗疾病的利器!”
  从动物实验开始一直到人体实验,李路明基本上参与了设计和细节的追踪的每一步。他说,“做临床测试时,我经常三点钟醒来。大脑像放电影一样推演每一个环节,想到脑起搏器在病人的身体里,一旦出了问题就都不是小事。我们制定了很多预案,临床上患者和医生一旦有什么消息反馈回来,我们总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改进完善,力求让它更符合临床的需求。”回想起那些让人战战兢兢而又充满了期待的日子,李路明显得异常轻松,“如果我们自己的亲人患病,我们有没有信心选择我们自己研制的脑起搏器?在做每一步工作的时候,我们都应该拷问自己这一点!”
  我相信不超过两年,国内的帕金森病患者就可以享受到价格适中而疗效与国外产品相当的脑起搏器了
  “国产脑起搏器能取得这样的效果,这和我们从事的航天医学工程研究密不可分。我们把以极高的可靠性为特点的航天高技术应用在脑科学领域,从每个微小的器件到整个起搏器的制造过程都有严格的质保体系,保证了研发工作的高品质、高质量。同时在脑起搏器研制中产生的技术成果又可以服务于航天工程,像电刺激技术就可应用在航天员身上,对抗微重力环境下的肌肉萎缩。”李路明介绍说。
  我国著名脑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院士对此评价说,“帕金森综合症是老年病,得病的人会越来越多。以前的治疗方式是损毁性的,现在是生理性的。这一研究成果是自力更生的,既给国家省钱又造价便宜,可使大量病人受益。”
  目前,第二代可充电式脑起搏器的关键技术研究已经完成,也将很快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李路明对于脑起搏器的国产化前景非常看好,他说,“我相信不超过两年,国内的帕金森病患者就可以享受到价格适中而疗效与国外产品相当的脑起搏器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