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44mm厚球罐TOFD工艺探讨

[复制链接]
为人民服务 | 2013-10-21 23: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下各位前辈:TOFD盲区上表面盲区和下表面盲区指的是什么呢?
我的理解:
上表面盲区:1、近表面盲区,直通波会覆盖缺陷的距离成为直通波盲区?;2、扩散教小导致近表面区域声束不能覆盖的区域称为上表面盲区?

下表面盲区:缺陷下尖端声束是椭圆轨迹,椭圆最低处与声束边界与椭圆相交的垂直距离叫做底面盲区

请教各位前辈,分享下关于盲区的理解,以及计算方式,小弟刚刚学TOFD,一直对这个问题不解,请求各位前辈解惑!
学好无损检测技术,天天向上!
allen_hay | 2013-10-22 08: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jxtjndt 发表于 2013-10-21 18:27
此工艺下:直通波波幅一般为40%~80%, 底面波一般都满屏,“底面波达到波高要求”的标准是什么,有量化指 ...

底波比80%满屏高高20dB以上。若60度按照计算满足不了底面宽度的覆盖,可适当增加PCS进行检测,但这样会增大表面盲区。
更好的方法是使用两次偏置非平行扫查,只是这样会多一次扫查而已。
无论怎么说,70度的角度选择不是很合理。
糟老头子 | 2013-10-23 02: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糟老头子 于 2013-10-23 02:32 编辑
jxtjndt 发表于 2013-10-21 18:18
谢谢大家的回复。
5MHz、Φ6mm、60°探头在外壁1次非平等扫查检测, PCS=102mm。
理论计算结果如下:扫查面 ...


不熟悉标准,而看了楼主说的原因我感觉很有道理。但我仍有两个问题:
你前面发表的“5MHz、Φ6mm、60°探头在外壁1次非平等扫查检测, PCS=102mm。理论计算结果如下:扫查面盲区11mm,底面盲区1.8mm.探头-12dB扩散角:45.7°~90°”
问题一:我计算的“使用60度探头设置pcs为101的话,上表面和下表面中心线盲区粗略计算分别为:上表面6.5mm下表面1.3mm”和你的出入很大,而我计算的70度探头“上表面12mm下表面1.8mm”却和你计算的比较接近,请问你是怎么计算得来的?
问题二:“探头-12dB扩散角:45.7°~90°”,而我计算:频率5MHz、直径6mm、折射角60度、楔块声速按2.33mm/s的声束扩散角如下:
首先计算楔块角度,由SNELL定律可知探头的入射角为:arcsin(2.33*sin60/5.9)≈20°;楔块里的半扩散角r=arcsin(Fλ/Ds),F取-12dB的0.7,则r=arcsin(0.7*0.46/6)≈3.08°。楔块中的声束扩散角就是16.92°~23.08°。那么在钢中的折射角也就是钢中扩散角为:arcsin(5.9/(2.33/sin16.92))~arcsin(5.9/(2.33/sin23.08)),就是47.47°~83.05°。与楼主的45.7°~90°出入也较大。
那么楼主,你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另外楼主是参考的什么标准,是否有电子版的发上来也让我学习下?多谢了。

我们都是在孤单中执著行走的孩子!
jxtjndt | 2013-10-23 16: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糟老头子 发表于 2013-10-23 02:25
不熟悉标准,而看了楼主说的原因我感觉很有道理。但我仍有两个问题:
你前面发表的“5MHz、Φ6mm、60°探 ...

求晶片尺寸6mm,频率5MHz,折射角60°的纵波斜探头的钢中-12dB声束边界角,设工件中纵波声速C=5.95mm/μs,楔块中纵波声速CP = 2.4mm/μs。
折射角公式计算出楔块中纵波入射角度:
sinθP = sin60°× 2.4/5.95
θP =20.44°
计算楔块中纵波的声束扩散角
sinγ = 0.8 ×2.4/6×5
γ = 3.67°
计算楔块中纵波的声束上下边界角
γ上 = 20.44 + 3.67 = 24.11
γ下  = 20.44 - 3.67 = 16.77
计算钢中纵波的声束上下边界角
sinθL上 = sin24.11×5.95/2.4; θL上 = 90°
sinθL下 = sin16.77×5.95/2.4; θL下 = 45.67°
答案:该纵波斜探头在钢中的-12dB上边界角为90°,下边界角为45.67°
jxtjndt | 2013-10-23 16: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xtjndt 于 2013-10-23 16:49 编辑
糟老头子 发表于 2013-10-23 02:25
不熟悉标准,而看了楼主说的原因我感觉很有道理。但我仍有两个问题:
你前面发表的“5MHz、Φ6mm、60°探 ...在

在这Tp取2个周期,即0.4μs,声速取5.95mm/s, PCS=102mm,
则:Dz=【(5.95×0.4/2)2  +5.95×51×0.4】1/2=11.08mm

用40mm厚盲区试块实测,直通波盲区约5~6mm, 小于理论计算盲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jxtjndt | 2013-10-23 16: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糟老头子 发表于 2013-10-23 02:25
不熟悉标准,而看了楼主说的原因我感觉很有道理。但我仍有两个问题:
你前面发表的“5MHz、Φ6mm、60°探 ...

我们执行的是NB/T47013.10-2010标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furulong | 2013-10-23 18: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底面覆盖区域的理论计算与实际可能有出入,最好能有试块验证一下。
jorsonsh | 2013-10-24 07: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讨论!
jxtjndt | 2013-10-24 08: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furulong 发表于 2013-10-23 18:52
底面覆盖区域的理论计算与实际可能有出入,最好能有试块验证一下。

用40mm厚盲区试块实测下表面盲区,≤1mm
糟老头子 | 2013-10-28 11: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jxtjndt 发表于 2013-10-23 16:35
在这Tp取2个周期,即0.4μs,声速取5.95mm/s, PCS=102mm,
则:Dz=【(5.95×0.4/2)2  +5.95×51×0.4】1/ ...

我计算的盲区是取脉冲持续时间为1.5个周期,你取2个周期的话盲区就变大了。一般仪器都是1.5个周期吧
我们都是在孤单中执著行走的孩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