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儒九丐说李白和杜甫

[复制链接]
查看2670 | 回复0 | 2012-5-1 11: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济科 于 2012-5-1 11:12 编辑

      我喜欢李白和杜甫的一些诗,但不喜欢他们的为人。古人说:“十儒九丐。”意思是说:实现“书中自有黄金屋”或“颜如玉”梦想的读书人不过十分之一,其余十之九个呢,,当了乞丐,成了孔乙己式的人物。李白和杜甫就是围绕官场讨饭的乞丐。他们没有治国安邦的本事,不是当官的“料儿”,更不能如颜真卿似的组织义军平叛,可是他们又不肯像陶渊明那样下决心“归去来兮”、躬耕田园、隐居世外,而是依靠自己的诗名、诗才,在官场附近讨要吃喝。
      有人说:“李白不想当官。”这话不准确。李白为了让人推荐他,才写了“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名言。大约他四十二岁时,唐玄宗召他入京,他写了一首《南陵别儿童入京》的诗,写出了他载歌载舞、得意忘形的样子。诗末两句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嵩人?!”李白到了京城,唐玄宗也给了他个小官当。但他干了什么呢?他不敢、也不会像后来的韩愈一样犯颜直谏,也不会像后来的刘禹锡一样刚正不阿,而是入伙到“饮中八仙”中去了。杜甫诗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皇帝是要干事的人,怎么会要个“酒晕子”呢?因此,不到两年便被辞退了(“赐金还山”了)。李白从长安返回安徽南陵,携一双子女,来到山东任城,把他们托付给族人。然后,他抛下一双无娘的孩子去“云游”了。“云游”,不是抛家舍子去干为国为民的大事,而是游山玩水、骗吃骗喝去了。李白写的祝酒歌《将进酒》,不让主人说“钱少”了,让主人把好马、好衣服拿去卖了,换酒来喝。这首诗固然反映了诗人的率直和内心痛苦,但这样理解:他反客为主,骗吃骗喝,已到了“厚脸皮”的地步了。李白做为永王麟的食客,受“谋反”案牵连,发配途中(似到了白帝城)遇赦,写了“朝辞白帝彩云间”的名诗。回到安徽后,依旧围绕官场混吃喝,最后死在当涂县令李阳冰家里。
      杜甫年轻时就到“岐王宅里”、“崔九堂前”讨要吃喝。他年老在四川依附的两个军阀花惊定和闫武,名声都不大好。可是,“吃人家的嘴短”,看了人家的歌舞,只好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闫武死后,或闻官军收复河南,杜甫出川,但没回老家河南巩县,而是在湖南一带流浪。耒阳县令请他吃牛肉、喝白酒后,杜甫(可能被撑)死了。死前留下了一首名诗《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你看,他临死不忘年轻时讨要吃喝的风光啊!杜甫比李白有人情味,他是带着妻小行乞;李白则是抛弃了无娘的孩子!
我没有责难李白和杜甫的意思。我只想说:诗好,未必人品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