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公布第三批提问,由两位同志提出,共13个问题。 TOFD标准与工艺研讨会组委会欢迎更多提问,并希望在12月31日前将问题发到FENDT2@163.com。 所有问题将在研讨会上统一解答。
FRL的提问: 一些关于TOFD检测问题,现向你们提出: 1. TOFD检测会存在上、下表面的盲区,如果采用多通道进行检测时,PE 45°和PE 60°的时间窗口该如何设定? 2. 关于TOFD检测灵敏度校准的问题: 若工件厚度不大于50mm 且采用单检测通道时,也可直接在工件上进行灵敏度设置。一般将直通波的波幅设定到满屏高的40~80%; 若采用直通波不适合或直通波不可见,可将底面反射波幅设定为满屏高的80%,再提高20~32dB;若直通波和底面反射波均不可用,可将材料的晶粒噪声设定为满屏高的5%~10%作为灵敏度。 问题1:采用直通波或者底波进行灵敏度设置,仪器的参数是否有要求?或者说要不要求仪器必须是在什么条件下?因为采用不同的电压幅度、带宽、发射脉冲宽度等参数都会对灵敏度造成很大的影响。 问题2:在校准时,直通波(或者底波)是以正波峰还是负波峰作为参考?
HWD的提问 关于TOFD标准的一些提问 1.第1条 范围 对于其他细晶各向同性和低声衰减金属材料,也可参照本部分使用,但应考虑声速的变化。 电站锅炉蒸汽管道用钢P91等材料对接接头TOFD检测时需考虑声速的变化吗?各家TOFD检测设备能根据需要自动测试声速并自由(连续)调节声速吗? 2.第4条 检测人员 4.1 从事TOFD 检测的人员应当按照相关安全技术规范要求,获得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超声检测TOFD 专项资格,方可从事相应资格等级规定的检测工作 II级人员(TOFD 专项资格)可以制定检测工艺吗? 3. 第7.3.3条 应采用模拟试块对检测工艺进行验证试验。 对比试块和模拟试块并用势必会增加检测成本,真有此必要吗? 4. 第7.5条 横向缺陷 7.5.1当采用非平行扫查和、偏置非平行扫查时,TOFD 检测对焊缝及热影响区中的横向缺陷检出率均较低。 平行扫查横向缺陷检出率怎样? 5.第8.1.3条TOFD 检测应覆盖整个检测区域,若不能覆盖,应增加辅助检测,如对于有余高的焊接接头,余高部分应增加辅助检测。 辅助检测有那些方法? 8.2.3当工件厚度t≤50mm时,可采用一组探头对检测;当工件厚度t>50mm时,应在厚度方向分成若干区域采用不同设置的探头对进行检测。 T=52mm球罐检测时必须分区吗? 8.2.6检测前应测量探头前沿、超声波在探头楔块中的传播时间和按-12dB 法测定各探头对的声束宽度扩散角,并在检测工艺中注明。 -12dB 法声束宽度如何测定? 8.7.4采用常规探头和耦合剂时,被检工件的表面温度范围为应控制在0℃~50℃。夏天高温天气时TOFD检测球罐时可能会产生那些问题?工艺上需采取那些措施? 6.第9.5.4条 对于曲面或其他非平面工件的纵向焊接接头,应对深度校准进行必要的调节。 深度校准如何调节? 7.第9.6条信号平均化处理 9.6.1信号平均化处理有利于降低随机噪声的影响,从而提高信噪比。 9.6.1检测前应合理设置信号平均化处理次数N,一般应采用尽量小的信号平均处理次数。 信号平均到底有无必要? 8.分析数据之前应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有效性,至少应满足如下要求:c) 数据丢失量不得超过整个扫查的5%,且不允许相邻数据连续丢失。 何谓“相邻数据连续丢失”,如何进行定量控制? 9.第13条 缺陷评定与质量分级 13.1 不允许危害性表面开口缺陷的存在。 何谓“危害性表面开口缺陷”?能否举例说明? 13.3 相邻两缺陷显示(非点状) c)缺陷自身高度:若两缺陷在X 轴投影无重叠,以其中较大的缺陷自身高度作为单个缺陷自身高度;若两缺陷在X 轴投影有重叠,则以两缺陷自身高度之和作为单个缺陷自身高度(间距计入) 有重叠,则以两缺陷自身高度之和作为单个缺陷自身高度(间距计入)作此规定合理吗 13.4.3对于密集型点状显示,按条状显示处理。 何谓“密集型”点状显示? 13.5 对于其他类型非点状缺陷显示,按表5 的规定进行质量分级。 表5中h1 h2 h3有人不太理解,可否举例说明? 10.第14条 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 h) 检测结论; 结论中是否需要包括补充或辅助方法的检测结论? 局部有疑问部位补充或辅助方法的检测是否需另出报告? i) 检测人员和责任人员签字;而附 录C 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报告最后第二栏是 编制: 审核: 唯一的理解是: 编制由检测人员签字 审核由责任人员签字 但此栏编制是否可考虑改为检测两字呢? 11.附 录B(规范性附录)对比试块 对比试块一般规定3个反射体目的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