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空心论与科技发展

热度 6已有 743 次阅读2012-1-20 22:37 | 日本, 曲线, 中国经济, 发展模式, 中国GDP

作者:郭杰群 

近来有些数据显示中国不少企业的利润增长面临困境,再加上中国经济在今后几年也面临挑战,有朋友问中国GDP是否是空心。这空心论过于苛刻。中国改革33年来取得进步是事实。但目前面临的难题也是事实。中国如何能够避免过度规模投资而引导发展的道路(对中国一些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使企业更健康的发展是一项挑战。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GDP发展与日本战后GDP的轨迹有很多类似。图1显示了1962年到1994年日本GDP的发展,以及中国1978年到2010年的GDP发展(遗憾未能找到日本50年代的GDP数据)。两条曲线基本重合。曲线的相关性也高达97%。但看似相近的曲线,过程却不一样(所以说,这样的统计不存在任何意义)。

图1。日本1962年到1994年的GDP,和中国1978年到2010年的GDP(中国用实线表示)

日本战后和中国改革后的经济发展环境有很多相似。比如,两国居民都存在高储蓄的习惯;国家有相对充足的劳动力;耐用品需求大等。但日本当时的一个优势是存在大量的技术人员。虽然,战后的日本满目疮痍,但人才使得日本对进口的大量外国技术能够模仿并加以同化。在60年代后,日本已经逐步走向技术原创。有人将日本的战后经济发展与18世纪中叶的工业大革命相比,认为那是科技创新革命。大家都知道日立、索尼; 实际上,钢轧机技术是一个日本战后创新代表。由于该技术,不但日本轧钢产量从1953年到1964年增加了近22倍,还推动了汽车等工业发展。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经济达到快速发展。从1947到1954,日本实际经济增长达到8.8%,从1955到1968,日本一直保持者两位数的发展。用另一句话来说,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是在创新技术的推动下完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科技创新起源于大型企业,并通过外包、合同等传递给中小企业。由于大型企业有更多的资源,比如更容易得到贷款,它们在技术引进,和改革创新上比中小型企业更有优势。在1950年通过外国投资法案后,日本对科技创新的费用大大增加。图2显示研发费用及其在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从1959到1967,研发费用增加了4倍之多。

图2。日本研发费用及其在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

在60年代末,日本面临着劳动力的日益短缺,企业对自动化的技术革新也大大加快了步伐。比如,自动打包机数量从66年到68年增加了3.9倍;商业用计算机增加了2.2倍。60年代日本生产总量中由于技术而带来的生产增量更是以快速的步伐追赶着由劳力和资本带来的增量。图3显示了日本生产量的变化及技术创新的贡献。

图3。日本生产量的变化及技术创新的贡献

中国经济虽然有快速发展,但发展动力与日本战后还是不太一样。以大规模投资来发展毕竟不可长期持续。这可能是一些人提出中国发展空心论的原因。的确,中国虽在高铁、汽车、太阳能应用上取得极大进步,但在技术上,还远远未能达到大规模原创的地步。路透社最近公布了2011年100家世界创新企业名单,其中,美国占据40个席位,日本占据了27个 (见图4)。

图4。


 

在日本的科技发展中,政府起到主导作 用。因为它意识到,除非有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并且企业相信创新是保持和发展企业的必须,那才能推进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投入。由于创新总是有风险的,政府在 政策上也设有配套措施鼓励研发和工业的升级换代。政府同时强调,在鼓励竞争和创新开发的同时,政府不能通过拥有大型企业而与私有企业进行资源上的竞争。

通过科技发展兴国,不仅仅是日本的经验,美国、南韩等都有类似的经历。中国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通过吸取其它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何尝不是一个捷径。


路过

雷人
6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梁金昆 2012-1-21 11:02
西方国家有经济危机,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如中国,朝鲜,古巴,从来没有经济危机?我们的GDP应该是实心的吧?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