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材上的话说起

热度 29已有 883 次阅读2013-4-20 07:28 | 教材,

    记得26年前,在一个教材会上审稿会,一个编书人,就说过:编书,很难,教材上的每句话,都类似考卷上的选择或是非题。我同意他的说法。试卷上的选择或是非题,不就是单独拿出一句话来考学员的么?比如,我们争论的这句话,频率越高,脉冲宽度越小,分辨力也越高” 这句话,就有两种理解:

    a. 因为频率越高,所以脉冲宽度才越小,分辨力也越高;

    b. 因为频率越高和脉冲宽度越小,所以分辨力才越高。

    编写教材的人是哪种理解?我不知道,但我理解b较恰当。对这句话怎么理解是一回事,这么理解的话对不对?又是另一回事,这又是一道选择题:

    以上两种理解的话,哪一种对?

    a.    a;

    b.    b;

    c.    ab;

    d.    全不对。

    这道选择题该怎么答?而且要从理论上、实验上证明它,却不是简单事情了。许多情况下,书云我云,反倒是错误的。或者说,中国NDT基础知识或基本概念的试验研究上还缺欠太多,精英们热衷高新、赶潮流,普通教材、标准照抄外国东西,缺少自己的实验验证,缺少自己的权威观点。

    最近远东网出现了非常可喜的现象,即出现了两次对基础知识或基本概念的争论:

    1.    RT)灰雾度影响不清晰度么?

    2.    (UT) 激励电脉宽度和回波脉冲宽度有什么关系?

    第-次争论参与的主力是刘恩凯和福州张先生。尤其刘先生还做了试验,试验结果似乎证明了福州张先生的观点----灰雾度不影响不清晰度。

    第二次争论参与的主力是luolang1314先生,可贵的是他的参与、执着和勇于修正。

    我是个没有成就的老探伤工,但似乎从这批年轻朋友身上看到了中国NDT基础理论还有发展的希望。如果把我自己高看为“病树” 的话,我盼着:

    病树前头万木春!


路过

雷人
27

握手
1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8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刘恩凯 2013-4-20 08:27
争论过程对我来说,对于个人技术能力的提高作用十分大。因为,参与讨论过程,其实需要调动很多理论知识,不仅仅是片面地去理解,应是全面地去思考。比如,福州张提出的红灯对不清晰度的影响。讨论过程,首先针对“灰雾度”的概念发生的争论,其核心在于“教材中应规定为本底灰雾度,灰雾度=灰雾,红灯可以使底片灰雾增加,但是增加的是一般灰雾,不是本底灰雾”。然后,有牵涉出“敏感说”,最后,通过理论试验验证了,黑度的增加对不清晰度不产生影响,对颗粒度和对比度产生影响。与教材中的影响参数也一致。讨论过程使得个人知识提高很多。至于脉冲宽度,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更复杂了
回复 祝彦君 2013-4-21 12:42
应该宽频带脉冲宽度小,距离分辨力高,横向分辨力低,窄频带脉冲宽度大,距离分辨力低,横向分辨力高,要讲频率越高,脉冲宽度小,那得有前提条件,那就是包含同样周期数的脉冲,分辨力高也必须讲明是距离分辨力,横向分辨力则相反,因为横向分辨力与声束散角有关,
回复 祝彦君 2013-4-21 12:45
教材讲的不严谨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