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材NDT杂志 发表于 2017-10-18 08:38:18

兢兢业业工作 开创论坛先河——访远东论坛理事会主席 强...

本帖最后由 上材NDT杂志 于 2017-10-18 08:41 编辑



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召开期间,《无损检测》杂志有幸采访到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创始人之一,远东论坛理事会主席强天鹏研究员,围绕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的开创及发展,以及强天鹏研究员个人的从业经历和宝贵经验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访谈,在此向强天鹏研究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远东无损检测论坛发展到今天,已是中国无损检测界的一项重大活动,作为主要创立者,当初是什么契机让您有组织此活动的想法?它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现在在国内和国际上又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强天鹏研究员:第一届论坛是2004年1月在南京召开的,会议名称叫做“江苏省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参会有40余人,大会报告有4个,开始的定位就是交流新技术,不讲常规技术。参会代表的反响很好,会议效果不错。接下来的第二届人数超过200人,到2007年参会人数就达到了三四百人,我们感觉到新技术讲座对于无损检测工作者来说还是很受欢迎的,并且参会代表已经不再仅限于江苏省,而是来自全国各地,是一个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所以就决定改名为“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远东”一词是从“华东”、“中国”、“亚洲”、“东亚”等一系列行政词汇和地理词汇中慎重选择出来的,“远东”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覆盖范围比较大,主要包括亚洲中部、东部和南部,从西伯利亚到日、韩、新、马、泰、印度。我们不想选用带有行政色彩的词汇,以免产生争议。当时拟定的目标就是办成在远东地区有影响力的学术平台。

2008年在南京举办的远东论坛是发展的一个转折,之前几届论坛都是江苏省特检院主办的,交流活动主要在特检行业内。而2008年论坛改为特检与高校联合承办,那一届的承办单位包括了南京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校的加入带来了国内一大批高校教生前来参会,同时通过高校邀请到了更多的国外学者。张淑仪院士为那一届论坛做了大量的工作,所邀请三十余位国外学者大多是无损检测行业世界顶级的。也是从那一届起,论坛开始征集论文以及组织评奖活动,并且与全国知名期刊《无损检测》建立了联系,将优秀论文推荐到《无损检测》杂志上发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可以说,从2008年起论坛发展进入了第二阶段,规模、层次、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此后的论坛一直沿用这一模式,到2012年论坛又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那就是与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建立了联系,IEEE论文可以进入EI数据库,远东论坛的优秀论文可以同时被收录入EI数据库,这对论坛论文的征集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也使我们对会议论文的要求更加严格。

可以这样说,远东论坛从内容到名称,再到形式,一直在不断变化着,是与时俱进的。

远东论坛在国际上也开始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请您介绍下其在国际合作方面的主要内容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强天鹏研究员:远东论坛目前是国内无损检测行业规模最大的学术交流平台,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但与国际上著名的无损检测会议,例如世界无损检测大会、美国定量无损检测(QNDE)大会、欧洲无损检测年会相比,不论是从规模还是质量上来讲,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中国无损检测技术进步得益于社会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快步进入现代化的大国,工业、国防、科技各个领域急需与其适应和配套的无损检测技术,因此无损检测科研规模宏大,科技交流需求迫切,无损检测应用市场需求旺盛、从业人员众多,但是从科研的水平、能力,以及创新成果方面,中国跟国外比还是有不小差距。远东论坛的目标和开展国际合作的方向就是为中国无损检测技术研发与应用助推加力,尽快提高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缩小差距。

远东论坛的国际合作,除了与IEEE建立了固定的合作关系外,还致力于和更多的国际无损检测学术组织和机构,以及高校、企业建立联系,争取更大的国际影响力。

您对今后论坛的发展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思路?

强天鹏研究员:远东论坛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不断提高会议质量。我们认识到:过度追求形式、规模和场面不是方向,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提高会议的含金量,例如学术报告水平和论文质量。以论文为例,我们在论文征集、评审、奖励方面制订一系列措施,远东论坛投稿量比较大,2016年论文总数达到260多篇,但是质量良莠不齐,退稿率约为25%。今后我们在论文审查方面会进一步提高要求,一方面要严格把关,另一方面要对存在不足的论文进行一对一辅导,我们对论文的审查实行3分及格制度,对得分为3分上下的论文既不一拒了之,也不勉强通过,而是为作者寻找辅导老师,帮助作者进行完善提高。我们论坛委员会已经与审稿专家达成了共识,今后会对投稿作者进行更多的指导帮助。

另一项措施是要加大奖励的力度,现在远东论坛有四个奖项:优秀论文奖、主导优秀学生论文奖、攀登奖、仰止奖,其中前三个奖项是针对论文而设立的,今后还会设置更多的针对论文的奖项,希望能激励更多的无损检测工作者参与无损检测理论和技术研发,撰写论文。

会议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组织方却组织得很好,包括展会等同期活动也举办得很好,您有哪些经验分享给大家,同时也可供其他行业会议举办者借鉴?

强天鹏研究员:远东论坛成功举办了十几届,我总结一下,觉得以下几点很重要:

1、态度认真:我们对办会很多细节,包括会议宣传、专家邀请、主题确定、程序内容等,都非常认真地斟酌,反复研究后决定。例如会议地点的选择就非常慎重。由于论坛规模比较大,对举办会议的宾馆要求就比较多,每一届论坛地点我们每次都要多次考察再作决定,以2016年的论坛为例,我们对南昌市6家酒店进行了十多场考察,三次综合评议后才最后决定选择嘉莱特宾馆。

2、不追求经济利益:远东论坛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不追求利润,论坛的收入全部用于论坛支出。早期的论坛是亏损的,随着论坛品牌的铸就,声望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大,逐步能够以收抵支,直到略有盈余。盈余的钱仍然用于论坛建设:在不铺张浪费前提下改善举办会议的软硬件条件,购买和组织编写会议管理系统和投稿系统软件,针对国内无损检测技术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邀请国际著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增加对无损检测科技工作者和论文的奖励项目和奖励力度……。

3、不断创新:论坛需要不断地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保持活力,持续发展。从江苏论坛到远东论坛,从特检独办到特检+高校+各研究机构合办,从闭门评审论文到开门评审论文,再到与IEEE合作,都是远东论坛改革创新的足迹。我们时时注意观察借鉴国际会议成功的经验与模式,例如现在大会开幕式不设主席台就是借鉴了国际会议的模式。

4、配合默契的团队:我们有一个工作团队,通过多年举办论坛,取得很多经验,办会水平很高,我看比一些专业公司还强。团队内部分工比较明确,有的负责宣传,有的负责报名接待,有的负责对外联络,有的负责论文,有的负责会场。大家都非常认真负责,吃苦耐劳,而且配合良好。另外团队所有成员都不拿薪酬,也可以说是自愿者,目标和愿望就是把远东论坛做好,促进中国无损检测技术发展,这样一支队伍是远东论坛成功和经久不衰的关键因素。

远东无损检测论坛在未来有没有考虑同时开通线上交流,比如在微信或论坛平台这些新媒体形式,供业内人士和专家们及时线上讨论、交流?

强天鹏研究员:远东无损检测资讯网是远东论坛的门户,论坛的一些内容是在网上交流的。关于新媒体形式,今年我们与“无损检测NDT”微信公众号合作,现场报到全部采用手机在线注册的形式,会议日程等信息也可以直接在微信公众号上查阅,并且提供全程网上直播。未来我们可能会推出远东论坛微信公众号和手机客户端(APP),提供给参会者和行业人士有个线上交流的平台。

作为特种行业里的知名专家,您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一路走来,您一定是风雨兼程,收获颇多,请您详细为我们介绍下您的从业历程及感受,以及您的重点工作及收获。

强天鹏研究员:我是80年代初开始接触到无损检测工作的,至今已有30余年,开始在工厂基层干了5年无损检测,后调到江苏特检院,在检验检测第一线又干了十几年。第一线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

实践经历和经验对无损检测人员不可或缺。举一个例子,对疑难信号的判定,没有实践经验的无损检测人员和有实践经验的态度迥然不同:没有经验的人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不敢下结论;而有经验的人坚定不移,判断精准,一语定乾坤。

同时理论也很重要,提高专业水平一定要多读书,如果一个人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那么他的能力就会提高得非常快。

从1986年我开始参与无损检测培训考核工作,从江苏省考委会到全国考委会,这一段经历使我能接触到更多同行,遇到更多问题,进行更多交流,同时对知识和概念的掌握也更加丰富和准确。

特检院的工作性质和岗位要求检验和无损检测一肩挑,检验涉及的知识比检测广泛得多,包括机械结构、设计、材料、制造、应力分析、安全评定、以及化工过程、设备管理维护等,这些知识对无损检测专业也是必要的,可以说,检验和检测知识是互补的。

90年代以后我负责过多起江苏省内和国内承压设备疑难问题和重大质量问题的处理;2000年以后又参与了国内压力容器检验师培训考核工作;为解决压力容器检验师培训没有教材的难题,受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和特检协会的委托,我担任了《压力容器检验》主编,这本书的编写前后花了5年时间。这些经历对我的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的扩展,以及知识的融会贯通大有裨益。

2000年以后我开始对无损检测新技术关注。到2005年,我在江苏特检院负责科研,所以能够把更多精力投向无损检测新技术研究。从2005~2015年,我参与了多项无损检测新技术的课题研究、试验,以及标准编写,包括相控阵、TOFD、数字射线(CR和DR)等,并参与这些新技术教材的编写,以及培训考核的组织实施。

远东论坛对我获取新技术也有很大帮助,每届论坛举办后留下许多PPT和论文,其中有不少是国际国内最新的知识和技术,非常有价值。在会后我会选择其中感兴趣的学术报告和论文阅读和思考,从中吸收新的知识。

特种行业的无损检测与其他行业的无损检测相比,有其鲜明的特性,在此请您为读者介绍下该行业的特点。

强天鹏研究员:由于特种设备危险性大,又紧密相关国计民生,所以国家监管更加严格,对无损检测的要求更高,这对于无损检测的应用和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因为国家强制对特种设备进行无损检测,企业在成本提高的情况下也必须执行,而且检测人员需要通过资格认证,个人和单位都需要取得检测资质,这样的规范性操作对行业的发展也是很有好处的。现在其他行业也在纷纷采用与特种设备行业相似的管理手段,例如核电、国防行业,各个行业都有他们各自的准入门槛。

特种设备行业无损检测的特点有:规模大、从业人数多、培训考核开展早(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和中国无损检测学会开展资格认证的时间差不多,当时其他行业还没有开展无损检测资格认证),培训管理严格,标准体系也比较严密完备。

在中国的大环境下,请您谈谈国内无损检测行业的发展前景,尤其是特种行业又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强天鹏研究员:中国无损检测技术发展很快。我国是世界上装备制造大国,在无损检测应用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尤其是常规无损检测技术已经达到了非常成熟的水平,但无损检测理论研究和科研创新水平与国际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今后中国无损检测的发展之路,我认为最重要的方向是发展新技术。

中国无损检测人员除了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需要加强创新研发,推广无损检测新技术应用,做行业的领跑者,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虽然不少新技术目前看来还很不完善,很多理论和工艺方面的问题还没有研究透彻,标准也不齐全,实施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很多,但是新技术有其明显的优势,能显著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需要不遗余力的推进。企业需要有跟上先进技术发展的紧迫感,有勇于改革创新的勇气;政府和管理部门也需要鼓励和促进新技术的发展。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无损检测新技术的发展是很支持的,尤其是国家质检总局的支持力度很大,使我国在一些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例如TOFD技术,中国的应用范围比国外更加广泛,还有脉冲涡流技术我们也在国际上率先推出了标准。

一个需要特别指出的问题是,国内的低价竞争局面需要改变,这个问题不解决,非常不利于无损检测的发展。低价竞争以后就是拼命压缩成本,然后是偷工减料,甚至弄虚作假,带来一系列恶性循环的社会问题。

现在您已到了退休的年龄,但是您一直还很忙碌,请介绍下您现在的工作重点,以及未来您还想在哪些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强天鹏研究员:今后我将继续参与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的管理,争取把这个学术交流平台办得更好。

另一方面就是继续开展无损检测新技术研发,我的科研计划项目在不断增多:

在管子管板角焊缝无损检测新技术方面,准备继续开发一些适用于不同结构尺寸的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设备和工装,完善工艺,研究新型灵敏度试片和灵敏度试验方法,使这项技术应用走在世界的前面;同时正在研发管子管板角焊缝检测超声检测技术的装备和应用。

其他的技术研发项目包括:高频导波装备研发和应用;一种可记录和成像的脉冲反射法超声设备研发;换热器长周期运行的关键技术研究,等等。

在人员培训方面,目前主要工作是编写无损检测新技术教材,其中相控阵教材已接近完成,数字射线教材预计还要一到两年。

在标准制订方面,近几年先后参与了7个标准的编写,涉及新技术方面的标准包括相控阵、CR和DR。

总之,只要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就要为中国无损检测技术发展做一些事情。

最后,作为一位无损检测行业的资深工作者,也请您寄语行业的年轻人,以鼓励他们更好地服务行业。

强天鹏研究员:有青年员工问我:年轻人成长的道路应该怎么走?我根据自身的经历归纳有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的实践,要沉到最底层两三年,这段经历很重要,是打好扎实基础必须的。

第二阶段:在有了感性认识以后要及时总结。需要找到好的老师和好的工作单位,从好的老师那里可以学到更多的方法和经验,接触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在好的工作单位里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第三阶段:在适当的时候转到新技术方向发展。无损检测常规技术已经发展成熟,想在常规技术领域的理论、技术、应用方面崭露头角比较困难,但是在新技术领域,发展空间会更加广阔。


《无损检测》杂志社采访报道

阿黃 发表于 2017-11-18 06:36:04

為無損檢測作貢獻!

jk450407895 发表于 2018-1-3 14:51:16

“为中国无损检测技术发展做一些事情”

阿诚 发表于 2018-1-11 14:15:59

第一阶段:前期的实践,要沉到最底层两三年,这段经历很重要,是打好扎实基础必须的。

第二阶段:在有了感性认识以后要及时总结。需要找到好的老师和好的工作单位,从好的老师那里可以学到更多的方法和经验,接触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在好的工作单位里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第三阶段:在适当的时候转到新技术方向发展。无损检测常规技术已经发展成熟,想在常规技术领域的理论、技术、应用方面崭露头角比较困难,但是在新技术领域,发展空间会更加广阔。

这几点让我找到了未来的方向,谢谢强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兢兢业业工作 开创论坛先河——访远东论坛理事会主席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