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天鹏 发表于 2013-10-11 22:26:13

中国现代大学培养不出诺贝尔奖的“根”源

中国现代大学培养不出诺贝尔奖的“根”源喻海良,2013-10-08******************************************************************本文主体部分已在科学报科学时评发表:《勿让本科教育制约人才培养》******************************************************************又一年诺贝尔奖正在陆续公布。可能不出大家的所料,再次没有中国选手夺得大奖。有很多人把中国科研人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归结为:诺贝尔奖授予的项目通常从开始到获奖需要好几十年的周期,而中国大学和科学院正规化才短短30年,因而要求过高。在此问题上,更有某些院士出“宣言”,未来10年后,中国学者获得重大奖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然而,纵观我国的教育现状,对于这些乐观结论我还是有些怀疑的。至少现在还是怀疑的。科学研究,基本上都只认第一,不认第二。目前,中国科技论文总数和被引次数已经达到世界第二,然而,普遍认为,中国原创性重大成果较少,而“跟风”性的成果较多。面对这样的问题,不得不问我们的科技、教育,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国际上曾有这样一句话来评价中国的学生:一流的高中生,二流的本科生,三流的博士生。确实如此,中国高中生在高考连二本都没能考上,也有不少进入了世界一流高校学习。经过四年大学生涯,原本留在国内的一流高中生变成了世界二流本科生,而出国的某些二流高中生却成了世界一流本科生。目前,中国高校都明确表示重视本科生教育,很多高校明确要求所有教授必须为本科生讲课。即便如此,本科生教育平均质量与国际优秀大学学生平均质量有较大差别。根据笔者在中国和澳大利亚大学工作的经验,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大学课程安排。通常情况下,中国大学本科第一、第二学年,学生学习的课程为大众基础教育。直到第三、第四学年才接触专业知识。相反,澳洲的本科生,第一学期除了数学这样的基础课程,其它都是专业基础课程。以卧龙岗大学工学院本科生第一学期课程为例,分别是:工程材料、工程化学、工程基础、工程数学基础。而同一时间段的某大学材料加工学科的学习课程为:体育、外语、高等数学、大学化学、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画法几何及制图。第二,大学教材选择。在中国讲课,很多老师是非常轻松的。曾经有人表示,某某教授的水平之高,上课不同带讲义。问为什么?因为这位老师已经讲授这门课程多年,早已熟记于脑。然而,问题似乎也就出在这里。老师讲课,同一本教科书,可以使用几年,甚至十几年。在科技更新如此之快的年代里,很多产品都是一年一更新。如果本科生教科书采用10年前的材料,可想我们的本科生掌握的知识要落后国际先进水平多少年。相反,澳洲的本科生教育,基本上教科书每一年都会进行适当更新,至少,教师会在讲义中将过去一年的重要新知识予以介绍。第三,大学生热衷于证书考试。在中国,本科生不只是要完成学校的课程,还要准备大量的证书考试。现在社会,形形色色的考试证书,如英语、计算机、律师、会计师等等。这些都耗散了本科生过多的学习时间。因而,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对专业前沿的了解。综上所述,个人认为今后我国教育的需要认真加强的部分:1)本科生课程网络化,要求教师认真准备教学内容。现在大家都是PPT教学。教科处要求教师在开学前把PPT上传到学校网站。如果连续两年教学的PPT相同,或者连续三年PPT中内容超过80%以上相同,则认定为教学事故。2)学校要去除大量的对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无关的课程。3)社会企业招聘、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只看主要专业课学习成绩。与专业知识不相干的课程作为辅助课程。4)本科生培养过程,逐步将一些专业课程合并。或者,大一、大二按照一级学科教学,大三、大四再按照小学科培养。记得前些天,在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一个大四本科生已经在做一些扫描、透射的研究工作。相反,在中国,很多博士生才有机会接触。如果不让本科生早日接触、了解到本学科世界前沿问题,如何要求他们在今后的科研中早日实现创新?这或许就是我们现代大学培养不出诺贝尔奖的“根”源。

xyt 发表于 2013-10-12 19:18:20

{:soso_e127:}{:soso_e150:}

李济科 发表于 2013-10-17 19:49:08

本帖最后由 李济科 于 2013-10-18 06:20 编辑

好!

李济科 发表于 2013-10-18 06:21:59

好!

fgh222 发表于 2016-2-3 20:03:28

看看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现代大学培养不出诺贝尔奖的“根”源